春节安全攻略 伴您平安过年

春节即将来临,在享受阖家团圆的欢乐假期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年货“买买买”应该注意什么?亲友聚餐、旅行游玩需要小心哪些风险?过年之前,这份“安全攻略”要先记牢。

春节期间,置办年货、购买礼品是必不可少的。彭女士在食品店购买了4瓶某品牌红酒,共花费2000余元。买回家后,家人发现该酒是假冒名牌商品,于是彭女士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后该食品店所售红酒被认定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彭女士诉至法院,要求食品店退还红酒价款并进行十倍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商品未经品牌授权但标注了该品牌标签,食品店作为销售者,对售卖红酒的食品安全标准应当明知,却未尽到审查责任,因此支持了彭女士的诉讼请求。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1000元的,为1000元。但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瑕疵的除外。

此外,食品安全法还专门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其中包含对与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并非“无毒、无害、有营养”的就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经营者应对食品进货渠道的合法性、进货价格的合理性、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尽到审慎的审查义务。否则,如果食品经营者存在欺诈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应向消费者返还货款,还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年货时一定不要贪图便宜,尽量选择大型商超等正规途径购买。同时,应详细查看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生产厂家、产品标准代号等信息,并且留存好购买小票、支付记录、发票等凭证。食品安全关乎身体健康,当发现商品不符合标准时切勿食用,可向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投诉,必要时可以诉至法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如果消费者“知假买假”,在明知商品存在瑕疵的情况下仍然购买该商品,那么其购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完全出于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目的是为了举报牟利、恶意索赔,并未受到销售者的欺诈,则消费者最终无法获得惩罚性赔偿。

一到过年,线上抢红包、发红包成了很多人的固定“节目”,金额不一定大,重在好玩儿。那么,发红包的人能否要求对方退还?微信红包的性质又该如何认定?

通过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来看,应该从金额、附言、双方关系等方面综合考量。首先,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如果交易金额是特殊含义的数字,如代表顺利的“666”、发财的“888”,一般认定为赠与。此外还要看红包金额的大小,如果给付金额巨大又无其他情形的,偏向认定为借贷;如果金额较小,则偏向认定为赠与。至于金额大小,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当事人经济能力、熟识程度等在个案中具体裁量。其次,有的红包会有留言、备注等附言,如果附言是“新春快乐”“过年好”等,且数额不大,可以直接认定为赠与;如果仅注明转款或有歧义的附言,法院还要综合其他证据再认定。最后,还要根据双方关系进行判断。一般而言,如果双方是恋爱关系,对于明显是附条件或者有目的的转账,应考虑资金往来是否以缔结婚姻为目的。如果非恋爱关系,则一般认定为无偿赠与,即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行为。虽然双方未签署书面赠与协议,但当一方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接受了赠与,实际上该过程已形成赠与合同,且合同履行完毕。此时,财产所有权从赠与人转移至受赠人,赠与人不能再要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的财物。因此这种情况下,通过微信发出的红包被他人领取后,视为赠与完成,难以要求领取人返还。

有些熊孩子还会用父母的手机给小伙伴们发红包,那么家长能否将这笔钱要回来呢?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家长能否要回钱的关键,在于孩子能否独立实施发红包行为。如果红包数额较大,与孩子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或者家长不同意或不追认的情形下,该行为无效,可以要求对方返还该笔款项。相反,如果红包金额小或者家长事先表示同意或事后追认,那么发红包行为就是有效的。

另外,在微信群以发送“特定红包”的形式购买商品、缴纳费用、偿还借款等,与调节气氛的红包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想抢就抢。比如,在团购群中购买产品发给群主的“货款红包”,在业主群中通过红包形式缴纳的物业费或在同学群中发送红包归还某同学的借款等。这些红包具有特殊性,领取红包使自己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构成不当得利。更为甚者,如果领取后拒不退还或者明知故“抢”,可能构成犯罪。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盗窃公私财物2000元或3000元以上的,或者一年内三次盗窃的,即可构成犯罪。需要注意的是,在抢红包的同时,还要提防可能的骗局。抢红包时,一旦要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千万不要动心点开链接,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钓鱼网站的“糖衣炮弹”。

新春佳节来临,走亲访友、亲朋相聚难免把酒言欢。但是酒后驾驶不仅会危及自身生命安全,也容易给共同聚餐者带来麻烦。

为迎接新年,董先生邀请王先生等三位好友参加聚会,期间四人均饮酒。次日凌晨聚会结束后,王先生驾车回家时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于是王先生的父母将董先生诉至法院,要求对方赔偿经济损失。法院经审理认为,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王先生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酒后驾车发生事故,其自身应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董先生作为组织者及同饮人,未能有效劝阻王先生酒后驾车,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对此董先生应承担相应责任。综合案情,法院判决董先生对事故的发生承担5%的责任。

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生活中,如果强迫、刺激他人喝酒,明知他人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的,或者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至家中,醉酒驾驶未及时劝阻发生车祸,造成严重后果的,这些情形的同桌饮酒者都有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亲朋相聚饮酒要文明、适度,千万不要赌酒、劝酒,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酒驾分为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规定,酒驾是指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的驾驶行为;醉酒是指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毫克的驾驶行为。酒后驾驶,行为人将面临刑罚处罚、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后果。刑法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并处罚金。根据酒驾造成的后果、行为人主观故意的状态,行为人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外,醉酒驾驶机动车,除涉嫌犯罪外,还将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将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即使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