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卫生、能吃、能送到是钱浩对外卖的全部标准。上班叫外卖自不必多说,在家也几乎从不做饭,钱浩对外卖的依赖越来越强,“说实话,我见外卖员的次数可能比我见朋友的频率都高”。
餐饮外卖平台能否确保食品安全?这一问题让消费者忧心忡忡。2016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外卖平台存在的“黑作坊”以及大量管理漏洞。
对这些问题,钱浩说:“我对食物的态度虽然比较随意,但是对安全卫生却很在意。毕竟这是要吃进肚子里的,所以我经常点的外卖店家都是我确认过有实体店的。”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一的陈晴曾听同学提起过,“有些外卖商家只是在自己家里临时形成一个‘小作坊’,每天批量生产外卖食品”。陈晴觉得这种“实体”形式没有安全保障,“但点餐时也并不会刻意避开”。
与钱浩一样,25岁的龚祺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点外卖对他来说也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环节。
龚祺在点外卖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亲自去实体店里吃过”的商家。“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样会对饭菜的口味比较了解,二是感觉有实体店铺相对更加卫生、安全”。
在《法制日报》记者实地调查过程中,65%的受访者认为有实体店铺意味着更卫生、安全更有保障。
来自浙江慈溪的马源觉得,无“实体店铺”的商家也有自己的优点。“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没有实体店铺的外卖商家,定价往往更低,送餐也更快。从店家的角度来说,运营成本也比实体店铺低很多”。
35岁的刘泓义是北京某连锁餐饮品牌的分店店主,看到这则关于网络餐饮的新规定,他很开心。
“如果允许大量‘家庭小作坊’提供外卖,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不正当竞争。”刘泓义说,由于运营成本,实体店铺很难在与“小作坊”的竞争中胜出。“‘小作坊’之间也会相互竞争,为了不断压低价格,自然就会牺牲食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