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食品制造业(行业代码C14)。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指引》(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食品制造业(行业代码C14),其中,食用益生菌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属于其他未列明食品制造业(行业代码C1499)、复配食品添加剂和动植物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属于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业(行业代码C1495)。
公司食用益生菌制品属于普通膳食补充剂,隶属于功能食品(或健康食品)范畴,但并非《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保健食品。益生菌可用作膳食补充剂、食品配料、食品添加剂、药品原料等,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是功能性食品中成长最快的品种之一。目前,我国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为将益生菌添加于奶粉、酸奶、饮料中。即食型益生菌、菌片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成长。另外,近年来公司研发的益生菌代谢产物(后生元)因其良好的益生效果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广大客户的青睐,部分科学研究表明,后生元作为益生菌的菌体本身、代谢产物或裂解产物同样能够进入人体体内,起到增强免疫、平衡肠道菌群和调节生理机能等作用。相比于益生菌在储存过程中会不断丧失活性,后生元具有耐高温、耐胃酸、耐胆碱且后加工不受限制等优势,可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长保质期乳品、饮料、高温烘焙食品以及日化产品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公司的后生元产品可应用在休闲食品、日化用品以及女性私护等产品中。
益生菌产业有很强的知识产权壁垒、技术壁垒、准入壁垒和资金壁垒。益生菌菌种资源的分离、筛选、评价、收集以及功能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只有以长期、充分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石,企业才能开发出优良的益生菌制品。益生菌企业间产品及品牌竞争的核心是优质菌种的竞争,大多决定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
益生菌原料菌粉的下游客户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生产商、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生产商、功能性食品生产商以及宠物食品生产商、美容、日化、女性私护等。随着益生菌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为实现产品差异化增加产业应用功能,在产品中添加益生菌用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下游客户群正在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021年11月8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以下简称“益生菌团标”),对益生菌及益生菌食品进行了定义、分类,并对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运输贮存进行了明确规定。益生菌团标明确,益生菌食品是指“添加了益生菌,并且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符合一定要求的食品”。其中,使用的益生菌菌种应当同时符合国家颁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及公告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及公告的规定,或符合经过国家批准并注册的保健食品用菌种名单,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则应满足下述条件:应明确菌株号和分离来源;需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保藏和安全性评价;需经过全基因组测序且有相关科学文献支持;有进行人体或临床试验研究的科学文献支持其正面评价。
2023年1月9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布《益生菌制品 乳酸菌类 后生元》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后生元团标”),后生元团标明确,后生元是指对宿主健康有益的遗传背景明确的灭活微生物和/或菌体成分,包括或不包括其代谢产物的制品;化学合成的成分以及病毒/噬菌体及其产物除外。乳酸菌类后生元是指将检验合格的原辅料经配料、混合、杀菌、冷却后,接种一种或几种乳酸菌类益生菌进行发酵,将发酵后的液体或固体灭活,并对其中菌体细胞破壁或不破壁处理、固液分离或不分离、添加或不添加载体、再经干燥或不干燥处理的一类后生元。
近年来,全球益生菌市场继续稳步发展,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机构的数据,2021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预计达611亿美元。预计从2021到2026年,全球益生菌市场将以8.3%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保持增长,至2026年达到911亿美元。益生菌的竞争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大区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的益生菌消费规模全球最高,占比约 44.4%,远高于欧洲(23.5%)、北美(17.8%),凸显出亚太地区益生菌行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 879.8亿元。欧睿国际的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仍在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长,在政策支持和行业规范的背景下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市场上无论是添加益生菌的乳制品和饮料,还是冲剂、饮品和固体饮料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大多数都使用了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菌种。根据智研咨询的相关调研数据,国内益生菌原料市场中,杜邦和科汉森合计市场占有率仍超过80%,国产菌种的市场份额仍有待提高。
不同于西方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中国人群肠道微生物是以考拉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且受遗传和饮食习惯影响。因此,引进的国外菌株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中国人的肠道环境也不一定宜于国外引进菌株的定殖和功效发挥。此外,现代中国人抗生素使用较为频繁,饮食习惯也日益多样化,中国人的肠道也更为需要生命力强、能够防止坏菌滋生并有多项调节肠胃功能的益生菌菌种。
随着我国对益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分离自中国人肠道菌群以及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将凭借着更为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特点这一优势逐渐取代进口益生菌菌种,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菌株的上市企业,在实现国产替代的国内外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
国内后生元市场的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后生元研发、应用的早期阶段。随着全民大健康时代到来,关注自身健康也日益成为大众共识,相关研究和产业化均跑步前进。而在众多行业细分领域之中,后生元成为耀眼的“后起之秀”,后生元市场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中国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下,后生元作为一种卓越的健康效应因子,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行业路径,对于促进中国益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国民健康意识的崛起是益生菌行业发展的基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品质生活的诉求愈发凸显,为整个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公司管理层认为食用益生菌制品需求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未来在公司经营业绩中的占比将不断提高。
食用益生菌制品也被人们当作礼品馈赠,在节假日销量会明显增加,其余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食用益生菌制品作为高档功能性食品,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销量较小。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这一影响正在逐步消除。
在益生菌这一领域,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国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受到企业客户的青睐。“养乐多”、“妈咪爱”和“Life Space”等国外品牌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占有很大的份额,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