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上放心水生活更美好(一线调研)

习强调,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汩汩清水,润泽乡村。据统计,2022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加强水源地工程建设、推动城市管网向村庄延伸、健全水质检测监测体系、优化长效运行管护机制……立足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山西祁县打通输水关键环节,织密入户输水网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山西祁县,实地探访当地统筹推进城乡用水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实践,感受乡村振兴中村民饮水情况新变化。

晨光熹微,山西晋中祁县王贤村,87岁的曹中荣老人在灶台上接了水,准备做当地特色的“糊子饭”。“现在水龙头一拧就有干净的水,方便了许多。”曹中荣高兴地说。

如今,曹中荣身体健康,生活过得不错,但在以前可不是这样。7年前,当地为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医生告诉曹中荣,他的长期腿脚疼痛可能跟村里饮用水含氟量超标有关。曹中荣很担心,但也没有办法。

过去几年,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吃水“有没有”问题,祁县的很多村子都修建了小型水塔,将地下水抽上来送进农户家。由于缺少专业的净化设备,饮用水存在锰超标、含氟量大等问题,严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不是所有的地下水都适合饮用。”祁县水利局局长赵宏介绍,十几年前,祁县实施了全域村落覆盖的自来水工程,以乡镇、村为单位,修建了从村子地下水水源地到村民家里的管道,“但这样的水含沙量大、水质硬度高、含氟量高,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2019年前后,祁县开始统筹推进全县城乡用水一体化建设。“打破原来各村吃各自地下水的格局,统一使用经过净化的水。”祁县副县长王海旺说。

水源地子洪水库压力骤增。彼时的子洪水库,日供水能力只有七八千吨,远不足以覆盖全县城乡居民的吃水需求——扩容提质迫在眉睫。

提升子洪水库供水能力,就需要更大的管道进口和净水处理空间。当地立项、论证后,很快提出扩建改造方案,但施工又遇到了难题。“施工时需要停水,下游数万靠子洪水厂吃水的群众怎么办?”祁县水利发展中心主任赵宝祥回忆。

对策是“借水”。“沿线群众吃水问题,我们通过启用备用地下水的办法来解决。而城区群众吃水问题,我们则通过‘借’周边地下水、跨区域调水的办法来解决。”赵宝祥介绍。

扩容,同时伴随着净水能力的提升。“我们按照生活饮用水的42项卫生标准,在扩容的同时更换净水设备。由于采用了新的净水工艺,建设完成后,同步达到了‘大水源、净水源’的效果。”赵宏补充说。

子洪水厂,蓝色的落地玻璃幕墙倒映着白云。“咱们脚下,就是两个巨型的水桶,过滤净化过的水在这里储存,然后通过运输管网输送到全县各地。”赵宝祥告诉记者。仔细听,依稀能听到草坪下水流的声音。拾阶而上,两侧是宽约10多米的净水槽和沉淀池。“以前只有目前的1/4大小,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进行扩建,达到目前的规模。”赵宝祥说。

要支撑起覆盖全县的水网,仅靠一个水源地不够。从子洪水库向西,入山的路愈发狭窄。继续前行,一侧是深沟,一侧是陡峭的挂壁公路。道路尽头,杨家庄水库出现在眼前。这里的供水工程建设刚刚完成,现场施工工程师罗进正在调试设备:“我们采用了膜处理工艺,对氟的过滤效果更好。”

春日里,微风不燥。穿行在祁县的乡村公路,昌源河荡起快乐的水花,杨柳树已悄悄抽出嫩芽。仔细观察,会发现路旁有一条U形坑道,那下面藏着的就是祁县城乡饮水供水管道。

有了放心水后,配套的运输管网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难题。“以前县里只有一条从子洪水库到县城的供水管路。现在,相当于从一棵树上分出若干个枝杈,再从枝杈结出枝叶,最终到达千家万户。”晋中市水利局一级调研员贾全有说。

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乡村饮水高质量发展,祁县多次举行论证会。经过测算,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管网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主、支管路管网3000公里左右,要做成这件事难度很大,最关键的是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度让王海旺非常发愁。

“3000多公里的长度,这几乎是过去祁县几十年水利管网建设的总工程量。”王海旺说,“2019年以来,祁县多方沟通协调,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用好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农民自愿投入等方式,总共筹集各类资金4.56亿元,投入到水厂和管网骨干工程建设中去。”

标准化建设,成为此次集中供水管网工程建设的关键词。记者入村走访时发现,在街巷入口处,总能看到墙上写着用水服务热线电话、贴着管片供水负责人的明白卡,下边则是写有“祁县水利”字样的井盖。掀开井盖,“多户联表”码得整整齐齐,还配有用作传输故障信号的无线接收器。再往深里看,约30厘米直径的黑色聚乙烯管道分别通往村里各户。“全县3000多公里长的水利管网,全部采用统一材质、口径的水管,不仅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也方便后续统一管护维修。”赵宏说。

到村民家中的“最后十米”,如何打通?出于自愿公平原则,祁县将水网铺设到村里,并留好接口,但接不接入这个主管网,全凭村民自主决定。在讨论自费接入村里管网时,有的村民提出意见:“管道都修到村头了,就差这几十米,政府不能掏这个钱吗?”

这样的想法并不罕见。“我们考虑再三,为了精准把握村民用水需求,也从落实‘一户一表’的实际考虑,把选择权交给了村民。既让村民有更多参与感,也能避免浪费。”晋中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张满玉说。

在祁县自筹的4.56亿元里,有3505万元属村集体统筹农户自筹资金。“祁县160多个村子,都是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在村民表决同意后签字的。起初有村民选择不自费接入,但随着自来水好口碑的传播,这些村民转变了想法,主动要求接入管网。”赵宏介绍。

目前,祁县已建成主支管网323公里、村级管网3767公里,受益人群22.3万人。站在祁县农村水网沙盘前,看得更加直观——从祁县北部太岳山的子洪水厂、杨庄水厂、杜家庄水厂,每条线往下又牵引出多条管线,将祁县的城乡用水串联起来,将汩汩甘甜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千家万户。

以前隔三差五刨开道路修水管,现在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可实现精准监测,高效调度保证用水安全

“以前每天要接到几十个电话,不是水管裂了,就是停水期间要求开闸的。”祁县王贤村的饮水管护员闫景祥带着记者走过一条砖头拼接成的菱形道路,他对这里太熟悉了。“这就是以前的水管路,那时,隔三差五就得刨开修水管。现在,智慧水务管理平台能够快速监测运行情况,管理水平上去了,乡亲们用水也有了更好的保障。”闫景祥说。

走进子洪水库旁的供水公司,10多米宽的数字大屏上,闫景祥所说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显示着各项数据。这个系统分为制水、机组控制、水质检测、紫外消毒、区域供水站等模块,硝酸盐、原水浊度等关键指标可以实时动态呈现。

“2号口祁县东观供水站取流异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